一本书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小说全文阅读_免费阅读最新章节

艺术荟萃

小说: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作者:张振鹏时间:2021-08-15 12:12:27

戏曲戏剧

南曲

  南曲是宋元时期南方戏曲、散曲所用的各种曲调的统称,大都源于唐宋大曲、北宋词和当时南方的一些民间曲调,盛行于元、明时期。用韵以江浙一带语音为准,有平、上、去、入四声。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以箫笛等伴奏,明代初期也用筝、琵琶等弦索乐器伴奏。宋元时期的南戏和明清时期的传奇都以南曲为主。明朝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收录了719个南曲曲牌;清朝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收录了1513个南曲曲牌。

北曲

  北曲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声腔之一,是金、元时期流传于北方的杂剧和散曲所用曲调的统称。除了源于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鼓子词等传统音乐外,还吸收了金、元时期流行的民间音乐。北曲从这些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中吸取了大量曲调,还从中继承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方法和技巧,因而形成了戏曲音乐中曲牌联套体的结构体制。

  北曲汇集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优秀成果,其在演唱艺术上所达到的成就,对之后戏曲演唱艺术的发展影响非常深远。《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收录了581个北曲曲牌。

元曲

  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是元杂剧和三曲的合称,产生于金末元初的中国北方。元曲包括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一个是杂剧,一个是散曲。元曲是在唐诗、宋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格律诗和词的有选择性的继承和新的发展,是汉族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新结晶。在中国文学史上,元曲和唐诗、宋词并列,分别有各自的艺术魅力。与唐诗、宋词相比,元曲更贴近生活,更接近民间语言,更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尤以“雅俗共赏”最为见长。

曲牌

  在中国古代和民间的音乐活动中,以旧曲填写新词,并以新词改编旧曲的方式进行创作,而那些经过筛选被流传下来,并常被后人用以填写新词的曲调调名,便统称为曲牌,俗称“牌子”。每一支曲牌都有曲调、唱法、字数、平仄声等固定格式,可据此填写新词。

  曲牌牌名的来源不同,有的以地名命名,有的以乐曲曲式结构命名,有的以曲牌节拍或节奏特点命名,有的以来源命名等等。每一支曲牌唱腔的曲调,分别有各自的曲式、调式、调性和本曲的情趣。

九宫十三调

  九宫十三调,是宋元南曲所存的13种宫调诸调式的总称。宫调,包括了“宫”和“调”。历代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一曲皆以一声为主,构成调式,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其余称“调”。九宫十三调包括了六6种不同调音的宫调式:正宫、中吕宫、道宫、南吕宫、黄钟宫,5种不同的音调式:大石调、双调、小石调、商调、越调,两种不同调音的羽调式:般涉调、羽调(即黄钟羽)。

杂剧

  杂剧最早出现在唐代,到了宋代,杂剧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表演形式,包括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杂剧分为三段:第一段是艳段,表演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为主要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表演故事、说唱、舞蹈;第三段是散段,表演滑稽、调笑,或者间有杂技。杂剧有四个基本角色:旦(女角色)、末(男角色)、净(刚烈豪强及滑稽人物)、杂(其他杂色)。主唱者是正旦,称为旦本;主唱者是正末,称为末本。杂剧已经有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戏剧形式,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艺术基础。

南戏

  南戏,是宋、元时期流传于中国南方的戏曲艺术。其最初形成于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故也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戏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结合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多种艺术综合而成的戏曲形式。

  在初期阶段,南戏的结构简单,演唱形式自由,角色不过三四人。而进入城市后,剧本增长,角色多达几十人,有生、旦、净、丑、末、外、贴七种,并广泛融合了诸宫调﹑词调、唱赚、宋杂剧、元杂剧的腔调、形式、表现方法和演出技巧。

京剧

  京剧最初称为“皮黄”或“京调”。1790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先后进京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献艺,深受欢迎。之后徽、汉两班合作,徽、汉两调融合,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并吸收了昆曲、秦腔、弋腔等艺术的优点,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京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被视为国粹。京剧在唱词、念白和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发明,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其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生旦净丑

  京剧角色的分行非常细致,之前分为十行,后来归并为生、旦、净、丑四行。传说,京剧角色的由来是反其意而得名的。生,生疏的意思,而生角的演出却老练成熟,故反其意而名为“生”;旦,旭日东升的意思,而旦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其意而名为“旦”;净,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来很不干净,故反其意而名为“净”;丑,是指属相,丑属牛,牛本性笨拙,而丑角的演出却活泼、伶俐、聪明,故反其意而名为“丑”。

龙套

  龙套,是传统戏曲中扮演兵卒、夫役等群众角色的统称,由于所穿着的是各色的龙套衣而得名。在般情况下,龙套以整体出现,四人为一堂。在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来表示人员众多,以烘托声势。根据各个剧不同的需要,龙套有各种不同的排场和队形变化,而且有时伴随各种队形变化齐唱不同的曲牌。有时,整出戏龙套总跟着主帅跑上跑下,所以也叫“跑龙套”;有时,整出戏龙套在官员后面站着不动,所以也叫“文堂”。虽然龙套在旧戏班里不被人重视,但是在舞台演出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几乎每出戏里都有龙套。

票友

  在京剧中,有一种特殊称谓,会唱戏而不专业以唱戏为生的爱好者——票友。相传,清代一些八旗子弟经常凭借朝廷发给的“龙票”奔赴各地演唱子弟书,是为了清朝做宣传。于是,人们就把业余演员称为票友。据说以前中国戏曲界有很多有名的票友,其演技、唱腔、扮相,都胜过台上正角。但是票友从不为钱去演戏,兴致浓处,便水袖长衫、长靠短靴、粉墨登台。票友的业余演唱,叫做“走票”。有些票友最终转为职业演员,叫做“下海”。

脸谱 

  脸谱是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是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脸谱起源于面具,面具是把图形画在或铸在别的东西上面后再戴在脸上,而脸谱是将图形直接画在脸上。面具是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观念和表情,而脸谱是用来表达更为丰富、复杂的观念和表情。脸谱的主要特点:美与丑的矛盾统一,和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戏曲中的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和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

秦腔

  秦腔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为是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称“梆子腔”。因为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的声音,俗称“桄桄子”。秦腔唱腔分为欢音、苦音两种,前者善于表现喜悦、欢快的情绪;后者善于抒发凄凉、悲愤的情感。秦腔表演朴实、细腻、粗犷、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也是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主要曲调起源于湖北黄梅而得名。18世纪后期,在湖北黄梅形成了一种民间小戏——黄梅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地区,和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黄梅调”,就是当今黄梅戏的前身。

  在剧目方面,黄梅戏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在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小戏主要表现在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

昆曲

  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元末明初戏曲家顾坚等人把南曲原有的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形成了昆山腔,是昆曲的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戏曲艺术家魏良辅改进了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优点,又吸收了北曲的结构严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曲和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为昆曲。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豫剧

  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豫剧起源于明末清初,当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进而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形式。豫剧的发展非常迅速,流行地区分布在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新疆和西藏等地。

  豫剧的风格: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场面戏,具有较强的情感力度;地方特色浓厚,质朴通俗,本色自然,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节奏鲜明强烈,故事情节连贯,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川剧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流传于四川全省和贵州、云南部分地区的民间艺术。在清朝乾隆年间,昆腔、胡琴腔、高腔、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经常同台演出,逐渐形成了共同风格。在清朝末期,把这五种声腔艺术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川剧历史悠久,保存了很多优秀的传统剧目,以及丰富的乐曲和精湛的表演艺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是高腔,其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了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评剧

  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流传于华北、东北和其他一些地区,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评剧原名为“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落子)谋生。之后,莲花落艺人又吸收了东北民间歌舞蹦蹦。评剧的男腔和女腔,就是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歌舞蹦蹦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京剧的唱法形成的。评剧的演唱形式活泼、自由,显著特征是贴近当代人民生活,剧目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题材为主。

越剧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起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市),因绍兴是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越剧主要流传于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在海外也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豫剧是由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而发展起来的。越剧以唱为主,善于抒情,声腔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非常具有江南地方特色。在表演方面,越剧不仅向话剧、电影学习刻画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还向京剧、昆曲学习优美的程式动作和舞蹈身段,逐渐形成了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风格。

评书

  评书是曲艺的一种,又称评词,流传于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其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说书。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用故事做比喻,之后形成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这就是早期的评书。相传,在北京流行的评书,是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柳敬亭来北京时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北京著名弦子书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到北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掌仪司(清朝内务府所属机构)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

戏剧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形式,而话剧是20世纪引入中国的西方戏剧形式。戏曲源于秦汉时期,形成于宋元时期。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戏曲曾经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其经历800多年而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话剧是从西方引入中国的,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然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五四运动后,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从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戏剧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以下不同的种类:按作品内容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表演形式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按故事情节不同,可以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和小品;按作品反映的时代不同,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

  在这些不同的分类中,使用最多的、最基本的分类是悲剧、喜剧和正剧。其中悲剧出现的时间早于喜剧,因此正剧也称为悲喜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戏剧可以属于不同的种类。因此,同一个剧本,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自然就有不同的种类。

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从戏剧艺术的诞生开始,剧作家就用多种方式表现人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异性,以及剧作家观察、表现社会生活的角度和深度的不同,作品中戏剧冲突的内容和表现方式都有所不同。很多剧作者都会精心安排构成冲突的条件,并通过设置冲突使剧情更加尖锐化,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以此吸引观众。观众可以从戏剧冲突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中,感受到当时时代、国家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某些本质。

台词

  台词是戏剧剧本构成的基本成分,是剧作者用以刻画人物、展示剧情、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早期戏剧剧本的台词都是诗体的。17世纪,散文体的台词开始在喜剧剧本中确立地位。18世纪,散文体的台词逐渐运用在悲剧剧本。19世纪中期以后,散文体最终替代诗体成为台词的基本形式。

  戏剧剧本的台词一般包括对白、独白和旁白。对白是角色间的对话,也是戏剧台词的主要形式。独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独自说出的台词,往往用于表现人物最剧烈、最复杂的内心活动。旁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直接说给观众听,并假设不让同台的其他角色听到的台词。

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又称舞台提示,是剧作者根据演出的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根据其内容和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形式:

  其一,人物说明。主要是介绍登场人物的年龄、职务和人物间的关系,简单明了地介绍剧中人物的概况。其二,舞台场面说明。其包括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设计;灯光效果、道具运用;人物的上场、下场和幕的启、闭等动作。其三,人物语言说明。其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动作、情态的说明来刻画人物性格,推进剧情发展。其四,唱腔、板式说明。这是戏曲文学剧本所独有的舞台说明。

歌剧

  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表达剧情,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一般来说,与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

话剧

  话剧是一种用对话和动作来表演的戏剧形式,通过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白话剧”。1928年,中国戏剧界举办了一次盛大的公演,在一次商讨会上,剧作家洪深提议取消“爱美剧”、“白话剧”的说法,定名为“话剧”。话剧艺术的基本特点是舞台性、综合性、直观性和对话性。对话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口语,具有个性化、自然、优美、精炼、生动、富有表现力,通俗易懂,能为大众所接受。

喜剧

  喜剧是一种轻松有趣的戏剧形式,以强烈的夸张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展示丑恶与美好、落后与进步之间的矛盾。其以滑稽可笑的艺术形式,对被否定的事物予以讽刺,而且利用现实中的美好事物与之对照,来显示被否定事物的渺小和必然灭亡的规律。喜剧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浪漫喜剧和讽刺喜剧。浪漫喜剧取材于爱情等浪漫题材,而使用误解、澄清等情节进行剧情的安排;讽刺喜剧取材于时事,剧作者以幽默的艺术形式,在戏剧作品中表现对社会、政治的关心。

沪剧

  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流传于上海、苏南和浙江地区。它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等其他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渐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清朝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成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后来又发展成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1898年,已有戏剧艺人进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为本滩。1914年,本滩改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名为沪剧。

花鼓戏

  花鼓戏是各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流传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花鼓戏源于民歌,之后逐渐发展成一旦一丑的花鼓戏初级表演形式。清朝嘉庆时间,已经有演出。同治初年,已经出现了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4个角色,这也说明此时的花鼓戏不仅发展成为三小戏(小旦、小丑、小生),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早期的花鼓戏只是半职业剧社,农忙务农,农闲从艺,之后才出现了专业剧团。花鼓戏表演朴实、活泼,行当仍以小旦、小丑、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其音乐曲调约300余支。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演变而成的,最早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山陕梆子流入河北后,为了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赢得当地观众的喜爱,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爱好、情趣等,在艺术上进行了不断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地演员的增多,形成了一种新的剧种——河北梆子。高亢激越、悠扬婉转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大慢板善于表现人物的抑郁、愁烦、沉思等情绪,正调二六板行云流水、从容舒展,反调二六板则凄楚悱恻、哀怨缠绵。

梨园弟子

  梨园弟子,原指唐玄宗培训的歌伶舞伎,之后泛指戏剧演员。在旧社会,常把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其实这种称谓最早并不是指戏曲演员,而是指乐器演员。相传,唐玄宗非常喜欢音乐,精通音律,尤其欣赏清雅的《法曲》。于是,他就挑选了300名乐工在皇宫里的梨园专门教他们演奏《法曲》,唐玄宗亲临指导,于是就把这些乐工称为“皇帝梨园弟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元代戏曲家高则成在著名戏曲《琵琶记》有一句开场白:“今日梨园弟子,唱演琵琶记。”由此可见,梨园弟子是指戏曲演员。

反串

  反串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出中的一种演出方式,是指戏曲演员演出与本工行当不同的戏剧的情形。比较有明确反串情形的,是明朝中后期的一些传奇剧目。在明末清初的昆剧中,由于对表演艺术讲求精致,行当之间形成了严格的派别,因此反串兼演不被容许,这种情形到清朝中期达到极致。在京剧发展早期,由于很多人精通数个行当,因此反串现象并不明显。光绪年间,角色的分工越来越细密,这情形发展到民国以后达到极致。由于专精一门成为普遍的观念,而反串的情形才逐渐增加。

戏曲之最

  中国最早的戏曲演员:春秋时楚国人优孟,中国最早的戏曲剧目:汉代《东海黄公》,中国现存最古的剧本:南宋《张协状元》,中国戏曲史上成就最突出的剧作家:元代的关汉卿(一生写了60多个剧本),中国最早的戏曲史:王国维著《宋元戏曲史》,中国最早的剧场:东汉洛阳城西的“平乐观”,中国最早的戏曲杂志:辛亥革命前夕“上海大舞台丛报社”编辑出版的《二十世纪大舞台》,中国流行最广的、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

主要地方戏曲

  中国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除了戏剧国粹——京剧以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大约有300多种,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评剧:发源于河北唐山,流行于华北和东北一带;粤剧:广东省的主要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和闽南一带;越剧:发源于浙江绍兴地区,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江西、安徽等地;豫剧:河南省的主要地方戏,也叫河南梆子,流行于河南以及临近各省;黄梅戏:安徽省的地方戏之一,旧时称为黄梅调,流行于安徽、江西和湖北地区;沪剧:上海的地方戏曲剧种,源于“小山歌”;吕剧:山东省地方戏,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扬琴”演变而来。

  另外,还有吉林的吉剧、黑龙江的龙江剧、陕西的秦腔、甘肃的陇剧、山西的晋剧、江苏的锡剧、淮剧、扬剧、昆剧,江西的赣剧、福建的闽剧、河北的河北梆子、湖北的汉剧、楚剧,湖南的湘剧、广西的桂剧、壮剧,四川的川剧、贵州的黔剧、云南的滇剧、西藏的藏戏、青海的青海平弦戏、新疆的维吾尔族歌剧等。

川剧变脸

  变脸是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之后,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变脸艺术动作敏捷,不露痕迹,主要用于剧中人物惊恐、绝望、愤怒等情绪的突然变化。今天,变脸不仅在川剧中是很绝的一门技艺,也被其他剧种借鉴,流传国外。

二人转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是东北传统地方戏。它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一种民间曲艺),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流行于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它属于走唱类曲艺:一般是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这种曲艺风格植根于民间文化,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近几年,它已开始登上大雅之堂,深受观众喜爱。

魔术

  魔术一词是外来语,我国古称“幻术”,俗称“变戏法”。4000多年前,历史上最早的魔术起源于古埃及,是专门为法老进行的表演。2000多年前,魔术出现在我国汉代的“百戏”中。唐宋年间,魔术作为一种表演技艺尤为发达。

  现代魔术依靠并运用光、声、电等物理、化学多种科学原理,加以奇特的艺术构思,造成种种离奇巧妙的表演形象。近百年来,随着中外艺人交流日益频繁,中外魔术互相取长补短,魔术已成为流行世界的艺术表演形式。

杂技

  在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在狩猎、自卫和娱乐中运用的一些劳动技能和技艺表演,形成了最早的杂技。由于杂技来源于五花八门、缤纷多姿的现实生活,“杂”成为它的整体特征,故而“杂技”之名被确定下来。

  在我国,杂技成为一门艺术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在汉代称为“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才称为“杂技”。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省、市成立了专业剧团,创造了许多新节目,增添了灯光、布景和乐队。许多杂技艺术团先后出国访问,并屡获国际大奖,我国开始成为世界杂技大国。

相声

  我国的相声艺术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是由“俳优”这种杂戏派生出来。“俳优”多在宫廷里演出,用诙谐的语言达到惹人“捧腹大笑”的目的。到了清代,相声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以幽默表现真善美。清朝末期,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方言相声”。如今,相声已成为一种遍及全国各地、独具风格和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小品

  小品大致起源于艺术学校和演艺团体。它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小品最早是演艺界测验学员艺术素质和基本功的面试项目,一般由录取单位老师现场出题,应试者当场表演。它要求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角色的性格和语言等特征。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春节联欢晚会的媒介,小品作为独立的节目参与到演出中,因其活泼、诙谐的表演形式倍受观众喜爱。

口技

  口技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代。那时,人们为了狩猎,经常要模仿鸟兽的叫声来引诱它们,或用恐吓的吼叫声来驱赶野兽,这样就形成了最早的口技。而口技作为表演艺术不晚于宋代,宋元戏剧中的“犬吠”、“鸡叫”之类的舞台效果,大都是口技者在后台完成的。到了清代,口技从单纯模拟某一声音,发展到同时用各种声音组成一个故事,被列为“百戏”之一,即“口戏”,俗称“隔壁戏”。今天,口技演员不仅仅局限于模仿飞禽走兽的鸣叫,而是发展到模仿飞机大炮等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20世纪末以来,口技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文艺表演中,成为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

双簧

  双簧戏诞生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当权时,常常请一些著名戏剧、杂曲演员到宫里为她演唱。有一个唱单弦的艺人名叫黄辅臣,他所唱的滑稽戏很受慈禧太后赏识。一次,慈禧太后传黄辅臣来表演,但正逢黄辅臣闹嗓子病,本不能去,但“圣旨”不敢违。于是,他带了儿子一起进宫。上场时,老黄坐在椅子上弹弦子,光动嘴不出声,小黄藏在椅子后面只出声不露脸。谁知慈禧太后看穿了,但见他们配合的天衣无缝、妙趣横生,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开玩笑道:“你俩这叫双黄啊!”从此“双黄”(双簧)就成了一门独立的曲艺形式。

话剧

  话剧是一种以对白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最早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夕,当时称作“新剧”或“文明戏”。新剧于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落。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和“白话剧”,1928年被定名为“话剧”。它主要通过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其中的对话多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口语,自然,精炼,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通俗易懂,能为群众所接受,成为大众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

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或“土影戏”。它发源于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剧,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形式,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起了先导作用,也是最早从我国传入欧洲的传统艺术。

  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因此,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木偶戏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在古代,木偶戏又称傀儡戏。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三国时已有偶人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传统的木偶戏蕴藏着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除了表演传统的戏曲节目外,还表演歌舞剧、话剧、连续剧,甚至广告等。表演的时候,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线木偶等。

广播剧

  广播剧是为适应电台广播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根据听众只能凭听觉进行欣赏的特点,广播剧以人物对话和解说为基础,并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来加强气氛。1924年,英国广播公司播出的《危险》是世界上第一部由电台录制的广播剧。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一批戏剧家为宣传抗日写过广播剧,成为中国广播剧的先驱。195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并播放了新中国成立的第一部广播剧《一万块夹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每年制作的广播剧总数有500部左右。之后,由于电视机的普及,广播剧渐渐由电视剧取代。

电视剧

  电视剧是一种专门在电视机荧屏上播映的演剧形式。它随着电视广播事业的诞生发展起来,是兼容了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等诸因素的综合艺术形式。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由王扶导演林的9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该剧为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1999年5月3日,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开播。今天,收看电视剧已经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休闲方式。

百花奖

  百花奖创办于1962年,由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电影刊物《大众电影》杂志编辑部主办,并发放选票,由群众投票评奖,各项奖均以得票最多者当选。百花奖只代表群众对电影的看法和评价,因此又称“群众奖”。以“百花”命名是为了体现“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奖牌是铜质镀金花神,表示电影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1962年,百花奖有11.7万人参加评选;1963年,人数增至18万多,之后一直中断了17年。自1980 年至2004年,百花奖每年评选一次。自2005年起,百花奖逢偶数年评选一次。

金鸡奖

  金鸡奖是中国电影界专业性评选的最高奖。1981年,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创办,以奖励优秀影片和表彰成绩卓著的电影工作者。第一届金鸡奖评奖活动于1981年(农历鸡年)5月举行,以金鸡啼鸣象征“百家争鸣”,并激励电影工作者闻鸡起舞,故称为“金鸡奖”。评奖委员会是由电影专家组成的,因此又称“专家奖”。自1981年至2004年,金鸡奖每年评选一次。自2005年起,金鸡奖逢单数年评选一次。1992年,应广大电影工作者的热切要求,中国电影家协会在金鸡奖和百花奖颁奖活动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并且年年举办。

音乐舞蹈

雅乐

  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是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雅乐乐谱在中国已经失传,韩国、日本和越南尚有保存。周武王建立周朝不久,就命令杰出的政治家姬旦(即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各种贵族生活中的礼仪和典礼音乐,使音乐为其王权统治服务。而这一部分乐舞就是所谓的“雅乐”。在周朝的礼仪活动中,严格规定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音乐。主要目的是使参加典礼的贵族受到伦理教育的感化,营造一种安静、庄严、和谐的气氛。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流传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的民间丝竹合奏乐,其中以流传于上海地区的乐曲为主。丝竹音乐是将丝弦和竹管乐器结合起来演奏,有时还加上一点儿轻打乐器,以起到点缀的作用,是一种传统的“细乐”演奏形式。

  明朝嘉隆年间,著名戏曲音乐家张野塘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明万历末年在苏州吴中形成了新的乐种“弦索”,这算是江南丝竹的前身。其和民俗活动紧密结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之一,主要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其内容很广,包括粤剧、潮州音乐、小曲和地方性民歌曲艺等。而我们现在所听到的广东音乐专指丝竹音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广东音乐在当地民间“八音会”和粤剧伴奏奏曲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广东音乐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欣赏它,并不一定要从中发现重大的社会人生主题,而其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常常带给娱乐的感受。

八音

  八音,是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期,按制作材料的不同,把当时的乐器分为8类: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八音也指民间器乐乐种。例如:海南地区流行的海南八音,因使用8 种乐器而得名,即弦、琴、笛、管、箫、锣、鼓、钹;广西壮族的隆林八音乐队,共使用8种乐器,即横箫一对,高胡、二胡各一把,小三弦一把,锣、鼓、钹各一副。

板眼

  板眼,是中国传统音乐中节拍形式的通称。在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称为板,其余的拍子称为眼。板有“实板”、“虚板”之分;眼也有“实眼”、“虚眼”之分。板眼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音乐风格、曲式、速度、情绪等方面的变化。不同的板式所表现的内容有所不同:快板所展现出来的是情绪热烈、急促,适合表现高潮紧张部分;慢板则善于表现抒情、叙事;而散板则节奏自由。由于各种板式的交替,赋予了中国传统音乐特有的魅力。

宫廷音乐

  宫廷音乐,是在中国历代王朝中,乐手们为宫廷统治者演奏的音乐。宫廷音乐的素材基本上都来自于民间,由宫廷御用文人乐工修改编订而成。而且,从民间收集音乐素材也是体察民情的一种有效手段。

  按照宫廷音乐的演奏场合,其可以分为外朝音乐和内廷音乐。外朝,是群臣朝会办事的地方;内廷,是皇帝和后妃生活起居的地方。按照宫廷音乐的功能性质,其可以分为典制性音乐和娱乐性音乐。典制性音乐主要用以显示典礼的隆重和皇帝的威严;娱乐性音乐主要以供人欣赏、愉悦身心为目的。

靡靡之音

  “靡靡之音”起源于商朝,传说,当时有一位乐师叫师涓,他专门收集、整理乐曲,并能演奏动听的乐曲。有一次,暴君商纣王把师涓抓去,命令师涓专门为他演奏。但是师涓演奏的乐曲都不合纣王的口味,于是纣王就想要杀他。

  师涓觉得像纣王这样的暴君,无法理解激发人们斗志的好乐曲。为了应付纣王,他冥思苦想,创造了名叫“靡靡之乐、北里之舞”的歌舞。而纣王听了却很高兴,于是免师涓一死。从此,纣王整天陶醉在这种歌舞之中,无心治理国家。不久,纣王便被周武王打败了。

唢呐

  唢呐,又称喇叭,是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8孔(前7后1),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最初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大约在公元3世纪时,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的形象。在金、元时代,唢呐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较广、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其发音高亢嘹亮,开朗豪放,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秧歌会等仪式伴奏,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

中国大锣

  中国大锣是铜制的,扁平圆体,直径大约90厘米,是锣类乐器中形体较大的乐器。世界上最古老的交响乐团——德累斯顿交响乐团使用的一面中国大锣,是中国清朝时期制造的,同时也是进入西洋管弦乐队的第一件中国乐器。

  中国大锣是人们非常熟悉的打击乐器,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拿木槌击奏,经常使用于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主要起增强节奏、渲染气氛的作用。其宏亮、粗犷的音色,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中国大锣主要有3种打法:放音击、闷音击、边音击。

古乐器

  古代古典乐器一般按“八音”分类。“八音”是我国最早按制造材料来对乐器进行分类的方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宫》,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这“八音”中的乐器,在后世被称为“华夏旧乐”或“华夏旧器”,意思是纯正的汉民族乐器。

  古代乐器主要有钟、罄、拍板、铙、钹、丝竹、筑、笙、竽、埙、缶、排箫、筝、古琴、瑟等。开通丝绸之路后,中国出现了大量的“胡夷之乐”,如琵琶类、羌笛等。慢慢地,汉族乐器和胡夷乐器相融合,组成了现代的民族古典乐器。

古琴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在孔子时期,它就成为盛行的乐器。至今,已经流传3000余年。20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

  从古至今,“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特点,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今天,古琴音乐依然是中国音乐的灵魂与精髓。

编钟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多枚扁圆钟按音调高低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并用木锤和棒敲打铜钟,发出不同的乐音。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但那时的编钟多为3枚一套。随着时代发展,每套编钟的枚数不断增加。古代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曾侯乙编钟是目前我国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编钟。

  箫,又名洞箫、单管、竖吹,是一件非常古老的乐器。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历史上亦称为“笛”。大约在汉武帝时,它从西域传入中原。唐代以后,箫专指“竖吹的笛”,即“横吹笛子竖吹箫”。箫的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至今仍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乐器。

琵琶

  琵琶,古时称“批把”,最早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书中记载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批”,向后挑进称“把”,就命名为“批把”。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南北朝时,人们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时,曲项琵琶由波斯经新疆传入我国,并在南方长江流域一带盛行起来。现代琵琶就是由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今天,琵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青睐。

笛子

  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由于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竹笛”。大约4000多年前,笛的材料由骨制变为竹制。在汉代以前,笛多是竖吹的。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后,横笛传入我国,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重要地位。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10世纪,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的主要乐器。今天,笛子不仅是我国传统乐器竹笛的代名词,而已作为管乐在交响乐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笛子独奏表演也被世界舞台所关注。

芦笙

  芦笙,是西南地区苗、瑶、侗等少数民族的簧管乐器。相传远古时代,苗族的祖先造出日月后,又找来谷种撒到地里,可惜谷子收成很差。为了解忧,苗人的祖先从山上砍了六根白苦竹扎成一束,放在口中一吹发出了奇特的乐声。奇怪的是,地里的稻谷在这种乐声中,长得十分茂盛,当年获得了大丰收。从此以后,苗家每逢喜庆日子就吹芦笙庆贺。而芦笙也是苗族男女青年成婚的“媒介”。 于是,芦笙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村寨中享有特殊地位,这些村寨也有了“芦笙之乡”的美誉。

古筝

古筝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在战国时期广泛流行,秦国尤盛,史称“秦筝”。《史记·李斯谏逐客书》中记载:“夫击瓮、叩缻、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有说法认为,筝是因其发音而得名,刘熙在《释名》中说“筝,施弦高,筝筝然”,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传统的筝乐,早期被分成南北两派。之后比较代表的是“浙江、山东、河南、客家、潮州”五大流派。到了现代,流派的区别很小,几乎每个派别都兼具各家之长,平分秋色。而今,古筝依然是民族乐器中的代表乐器。

二胡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古代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到了宋代,取名为“嵇琴”。明清时,它已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民间的主要演奏乐器。近代,才被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已慢慢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走进了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如今,二胡演奏在世界舞台享有盛名。

扬琴

  据史书记载,中世纪以前,中东的亚速和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国家流行着一种击弦乐器,名叫“萨泰里琴”。明朝,随着中国和西亚、东亚间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萨泰里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流行在广东一带,后来逐渐发展到我国各地。之后,经过民间艺人的改造,萨泰里琴渐渐演化成为我国的民族乐器──扬琴。它与钢琴同宗,音量宏大,刚柔并济,容易与其他乐器融合,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锣常用于礼仪和战争,曾称为“金”,故有“鸣锣开道”和“鸣金收兵”之说。到了宋代,锣被应用于民间艺术“鼓板”中。元代,除各少数民族的祭祀活动中常常鸣锣外,它还是杂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明清以来,锣广泛用于戏曲和舞蹈音乐及传统吹打乐中。20世纪后,锣被各民族广泛用于民间娱乐、节庆活动、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中,成为民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从目前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鼓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战争和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近代,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如民族乐队、各种戏剧、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已经成为今天乐队中不可或缺的成员,是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

马头琴

  马头琴是我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相传有一个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马头琴”。它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用它演奏的乐曲,声音圆润,低回婉转,粗犷激昂,具有浓烈的草原风格,在中国和世界乐器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阳光三叠》

  《阳光三叠》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琴歌,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名诗为词谱写而成。因诗中有“阳关”和“渭城”这两个地名,在当时演唱时将其中诗句反复吟咏3遍,故得名《阳光三叠》,又称《阳关曲》《渭城曲》。

  《阳光三叠》是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具有较的高艺术价值,最早记载见于明代弘治四年(1491年)的一本琴谱《浙音释字琴谱》,目前流行的出自1867年编的《琴学入门》一书。《阳光三叠》曲调淳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忧愁,表达了别恨离愁和对远行友人的关怀。

《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称《梅花引》《玉妃引》。在结构上,采用了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3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所以称《三弄》。明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记载《梅花三弄》最早是东晋时桓伊所奏的笛曲,之后由笛曲改编为古琴曲。此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耐寒等特征,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精华之一。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获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85年,《二泉映月》在美国被制作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11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阿炳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更表现出了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坎坷一生。此曲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风格和技巧,展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

《平沙落雁》

  《平沙雁落》最早刊于明末的《古音正宗》琴谱集。此曲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300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刊载谱集多达56种,有的还同时刊载在不同传派多个乐谱,累计近百种之多。《平沙雁落》自问世以来,深受琴家喜爱,广为大众流传,经过加工发展后,形成了段数、调式、定弦、意境等方面不尽相同,又各具特色的多种版本,成为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此曲曲调悠扬流畅,通过秋高气爽、云程万里、风静沙平、鸿鹄飞鸣的描摹,抒发了逸士(节行高逸之士,隐逸者)的心胸远志。

《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曲。在历代传谱中,此曲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曲谱最早见于明代萧鸾撰写的《杏庄太音续谱》:“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

  《渔樵问答》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形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此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了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

《汉宫秋月》

  《汉宫秋月》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此曲意在表现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以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唤起了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如今流传有多种谱本和演奏形式,而最为流行的演奏形式是筝曲和二胡曲。筝曲《汉宫秋月》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淳朴古雅;二胡曲《汉宫秋月》速度缓慢,旋律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音乐时断时续,运用了各种复杂的技法,具有较深的艺术感染力。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也是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此曲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创作的。《阳春白雪》是由民间器乐曲牌仪《八板》或《六板》的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各个《八板》变体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奏的关系,之后又插入了《百鸟朝凤》的新材料,因此其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结构的曲子。

  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阳春白雪》以清新流畅的旋律和轻松明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美景。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称为《夕阳箫鼓》。20世纪20年代,上海新式音乐社团将其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此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此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古朴、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此曲就像一幅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是唐代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其由唐玄宗作曲,描写了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故事,舞、乐和服饰都注重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在唐代宫廷中,《霓裳羽衣曲》倍受喜爱,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唐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伴奏采用了磬、筝、箫、笛、箜篌、筚簟、笙等金石丝竹。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聂耳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云南玉溪人,著名音乐家。1935年初,他创作了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享誉全球,成了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标志性作品。除义勇军进行曲外,其代表作品还有《毕业歌》《前进歌》《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新女性》《飞花歌》《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告别南洋》《梅娘曲》《卖报歌》,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等。

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曾用名黄训、孔宇,广东番禹人,出生于澳门,近现代音乐家、作曲家。他共创作歌曲250多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代表作有《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莫提起》《黄河之恋》等。其中1939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他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为求民族解放、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而斗争的优秀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舞蹈的起源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上古时代,它就充当着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的,动作和节奏与劳动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一种劳动,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

古代舞蹈

  舞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手舞足蹈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情感。那时的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劳动、狩猎、战争、祭祀和娱乐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的思想内容和形式技巧也有很大的发展。祭祀祖先、歌颂英雄的乐舞,庄严肃穆、气势雄伟;宴乐娱乐的舞蹈抒情优美、技艺绝伦。流传在各族人民中间的舞蹈,更是千姿百态,成为我国灿烂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舞蹈作品

  中国古代著名舞蹈作品有很多,其中代表性作品有:《大武》,周代编创的歌颂武王伐纣获得胜利的乐舞作品;《灵星舞》,又名《象教田》,汉代祭祀后稷的乐舞;《盘鼓舞》,又名《七盘舞》,汉代具有较高技艺性的舞蹈;《东海黄公》,汉代具有一定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由两个人扮演的角抵戏;《剑器》,唐代流传比较广泛的属健舞类的表演性舞蹈;《胡旋舞》,唐代时从康国传来的民间舞;《踏谣娘》,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

习俗舞蹈

  习俗舞蹈,又称仪式舞蹈、节庆舞蹈,是中国很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和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现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民族性格和社会风貌特征。如彝族的喜背新娘,土家族的跳丧舞,维族的刁羊,广东、广西、云南、湖南的跳春牛,朝鲜族的农乐舞等。

宗教、祭祀舞蹈

  宗教、祭祀舞蹈是一种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宗教舞蹈,主要是用以祈求神灵庇佑、五谷丰登、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或者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如民间的巫舞、师公舞、摊舞,满族的腰铃舞、单鼓舞,萨满教的跳神等。

独舞

  独舞是舞蹈形式之一,又称单人舞。独舞有以下几种类别:结构完整、自成篇章的舞蹈作品;舞剧中塑造人物、抒发人物内心感情的重要手段;群舞中独舞的段落;古典芭蕾中的“变奏”。独舞意境深邃、结构精练,以丰富的情感、生动的舞蹈和高超的技巧相结合,创造出完美动人的舞蹈形式。因此,独舞对表演者的要求非常严格,独舞演员应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全面的艺术修养、高超的表现能力和娴熟的技术技巧。

群舞

  群舞是人数不等的多人舞,具有丰富多彩的画面变化和舞蹈构图。由于其是一种集体性舞蹈,对动作的整齐和风格的一致有严格的要求。群舞大致可以分为抒情性舞蹈和情节性舞蹈两种。

  群舞是中国舞蹈中最常见的一种舞蹈形式,在舞剧、大型歌舞、音乐舞蹈史诗中出现的多人舞蹈,目的在于创造规定情景、烘托气氛、展示民族风格和突出地方特色。群舞有时也穿插在独舞、双人舞和三人舞中,以突现群众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物形象,并从艺术上通过变化、对比来增强美感。

集体舞

  集体舞通常指在校园、都市广场和厂区中,由大众集体表演的舞蹈形式。其区别于乡村村民年节之际的集体性、自娱性的民俗舞蹈,也区别于舞台上由多人表演的群舞。

  作为一种大众性舞蹈,集体舞带有强烈的自娱性,舞步一般比较简单,队形变化也不复杂,是一种比较容易开展的舞蹈形式。集体舞有利于活跃市民、学生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现在大多数集体舞的动作,来自于中国的民俗舞蹈和西方的舞会舞蹈。

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是一种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舞蹈表现形式。其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由于历史传统、民族性格、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甚至自然环境等影响,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有着明显差异民间舞蹈是其他专业舞蹈创作的主要素材来源,古典舞蹈、宫廷舞蹈、剧场歌舞和舞会舞蹈都与其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中国的戏曲舞蹈和新的创作舞蹈,也大量吸收了各种民间舞蹈。其共同特点是:多用道具,载歌载舞,自由生动的表演形式和借助故事传说,形象鲜明生动,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

新疆舞的特色

  新疆维吾尔族是中国极富特色的少数民族,而新疆舞更是别具风情。以维吾尔族舞蹈为代表的新疆舞,擅长于头部和手腕的运用,通过头部的摇、挑,移颈和丰富多变的手腕动作,再加上昂首、挺胸和立腰等姿态,以及眼神的传情达意,能够表现出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性格。微颤,是新疆舞富有特色的动作,身体有规律的微颤或变换动作时一瞬间的微颤,使得舞蹈动作优美柔和,衔接非常自然。快速多姿的旋转,也是新疆舞的特色之一,常常掀起舞蹈的高潮。

傣族舞的种类

  模拟性舞蹈,如孔雀舞、马鹿舞、白象舞、蝴蝶舞、鱼舞、大鹏鸟舞、鹭鸶舞、竹雀舞、猴子舞等;生活舞蹈,如花环舞、篾帽舞、划船舞、捞鱼舞、摘花舞等;自娱性舞蹈,如戛光舞、象脚鼓舞、依拉恢等;仪式性舞蹈,如宫廷舞、腊条舞、祭祀舞、扇子舞、儿童舞、戛界等;歌舞,如十二马、戛喃燕等。

  孔雀舞和戛光舞是傣族舞蹈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它们概括了傣族舞蹈的风格、韵律、舞姿造型和动作的组合规律,是傣族舞蹈的精华,反映了傣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审美特征。

工艺美术

帛画

  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而帛画就是在帛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神灵、飞鸟、走兽、异兽等形象的图画。帛画约兴起于战国时期,到西汉的时候,帛画的画面更加丰富,形象刻画细腻,色彩富丽,表现技法纯熟,帛画达到了高峰。

  1949年,在长沙东南郊楚墓中发现了一幅画在白色丝帛上的绘画,后来定名为《人物龙凤图》,是迄今所知的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这幅2300多年前的古画,是用流畅挺劲的线条勾勒出来的。此画虽然已经斑驳模糊,但是画中所描绘的人和龙凤的造型仍然清晰可见。

漆画

  漆画是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除漆之外,还有金、银、锡、铅、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漆画的技法丰富多彩,根据其技法不同,漆画可以分为雕漆、彩绘、刻漆、嵌漆、堆漆、磨漆等不同品种。漆画既是艺术品,又是实用装饰品,成为壁饰、壁画和屏风等的表现形式。

  中国是世界上产漆最多和用漆最多的国家,漆画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的朱漆碗,已有7000年的历史。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漆瑟,彩绘有狩猎乐舞和神怪龙蛇等形象的漆画,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

壁画

  壁画是以绘制、雕塑或其他造型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上制作的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现存史前绘画大多是洞窟和摩崖壁画,最早的距今约2万年。壁画以技法区分,有绘画型和绘画工艺型两种。

  唐代是壁画的兴盛期,如敦煌壁画、克孜尔石窟等,是当时壁画艺术的高峰。宋代之后,壁画逐渐衰落。1949年后,壁画得到恢复和发展。1979年,北京首都机场壁画群体完成。之后,不断在一些新建筑中增设壁画,很多作品在艺术表现力、制作技法,以及继承传统、借鉴外国经验方面,都有所发展和创新。

石窟壁画

  北朝石窟壁画是了解那个时代佛教绘画的重要资料,最为著名的是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

  在克孜尔的236个洞窟中,有70多个洞窟的壁画保存完好。主要题材是说法图、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和譬喻故事等,以单幅的形式表现一个故事内容,这种独特形式对敦煌早期的壁画有一定的影响。

  敦煌的第一个洞窟兴建于366年,敦煌早期洞窟中的壁画和彩塑受印度和中亚影响比较大,而独特的“敦煌风格”直到北魏时才开始出现,中原文化对其影响到西魏时期变得更为明显。这一时期所创作的绘画内容大多是佛本生故事和僧尼故事。

中国画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在古代,中国画没有确定的名称,一般称为丹青,主要指画在宣纸、绢、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其为了区别于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

  中国画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根据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其题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非常具有传统特色,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

手机上阅读

点击或扫描下载